利川铃蟾

Grobina lichuanensis   Ye et Fei
   

  8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湖北利川(20雄、11雌、卵)标本。
成体:雄蟾体长58mm,雌蟾体长63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6。吻端圆而高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不显,颊部向外倾斜;鼻孔小,位于头背侧,略近吻端;无鼓膜和耳柱骨;无颞褶;犁骨齿强,呈两短列,位于内鼻孔内侧后方;舌大,近圆形,后端无缺刻,周围与口腔黏膜相连。
前肢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端圆,指短略扁,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,第二、第四指几乎等长;指侧缘膜窄,在指基部相连成微蹼;无关节下瘤;内掌突椭圆,大而隆起;外掌突扁平,小而圆。后肢较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前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;胫长小于体长之半;足短于胫;趾端圆;第一趾短小,第三趾远长于第五趾;趾侧缘膜宽,在趾基部相连成微蹼;外侧蹠间蹼显著,蹠间亦有蹼;无关节下瘤;内蹠突小,无外踉突。
背面皮肤很粗糙,除吻端和头侧外,整个背面密布大、小瘰疣。眼前角之间有一对圆疣,眼后各有一个似耳后腺的椭圆形大瘰疣;肩上方常有4个大瘰疣排列成“ ”形,四肢背面的瘰疣与体背的较一致;胫、跗、蹠、趾外侧有厚腺体;体侧瘰疣略小。雄蟾瘰疣上密布大小黑刺,咽、胸部满布疣粒和小黑刺,以胸部侧上方黑刺较多;雌蟾瘰疣上有许多凹孔和小黑刺,咽、胸部黑刺甚少或无刺。腹部疣少,股腹面有扁平疣粒或形成皱纹状;掌、踉部有腺体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有变异,多为灰褐或灰绿色,有的个体在大瘰粒周围有深色斑,背前部中央大瘰粒上有1对绿色斑;唇缘的黑褐色纵纹不清晰;股、胫、跗部常各有一条黑色细横纹。整个腹面以灰棕或深灰色为主,头体腹面有橘红或橘黄色小斑块或碎斑,胸部1对呈“八”形,股腹面基部的1对橘红横斑不与腹后部的斑块组合成大斑块;四肢腹面有对称的橘红色斑。
第二性征:雄蟾前臂内侧、内掌突和内侧3指有细密棕黑色婚刺;咽、胸部有小黑刺,胸侧疣粒上黑刺密集;无声囊和雄性线。
卵:卵单粒沉于水底;卵径3.2—3.6mm,动物极褐黑色,植物极浅褐色;卵外胶囊直径8mm左右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本种与微蹼铃蟾Bombina (Grobina) microdeladigitora相近。但利川铃蟾的背面瘰疣密集,并延至腹侧;腹部橘红色碎斑多,呈云斑状;腹后部和股基部的橘红色斑不连成大斑块;体形较小。

大小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海拔1830m左右的山区沼泽地草丛中或泥窝内。6—7月在清晨和晚上常活动于有水的泥窝内,头向上,仅体后半部及后肢浸没于水中。1979年4月14日见到卵粒,卵单粒沉于沼泽地泥窝内水中,此卵粒发育到多细胞期(第8期)。剖视1992年6月15日的雌蟾(CIB920084),腹内输卵管里有待产卵粒,左侧有卵25粒,右侧有卵33粒,其直径2.4mm左右。根据以上情况,该蟾产卵期较长,有可能多次产卵。
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
6—7月在清晨和晚上常活动于有水的泥窝内,头向上,仅体后半部及后肢浸没于水中。1979年4月14日见到卵粒,卵单粒沉于沼泽地泥窝内水中,此卵粒发育到多细胞期(第8期)。剖视1992年6月15日的雌蟾(CIB920084),腹内输卵管里有待产卵粒,左侧有卵25粒,右侧有卵33粒,其直径2.4mm左右。根据以上情况,该蟾产卵期较长,有可能多次产卵。